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正面临深刻重塑,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当代世界金融格局调整的必然选择。
在《习近平经济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第一卷中,《建设金融强国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深刻阐述金融强国的内涵,指出“什么是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进一步提出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货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外汇市场广泛使用,具有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二是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有能力做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三是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运营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门类齐全,具有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全球投资者,影响国际定价体系。五是拥有强大的金融监管,金融法治健全,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拥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六是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高远、任务繁重,我国金融总体大而不强,必须筑牢强大的经济基础,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久久为功。
建设金融强国必须筑牢强大的经济基础
(一)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有强大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强大的经济基础不仅为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提供保障,更是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金融强国建设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国凭借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在纺织、煤炭、钢铁等领域建立起全球领先的工业体系,向全世界销售大量工业制品,英镑凭借强大的贸易结算发展成为世界货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国家金融信用提供坚实保障,银行业、证券业等金融体系快速发展,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英国成为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者。二战后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40%左右,黄金储备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强大的实体经济提升美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推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确立美国金融强国地位。
(二)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推动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构筑强大的实体经济不仅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所在,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选》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生息资本的运动必须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为基础的重要观点,揭示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属性。金融通过将社会闲置资金聚集起来,引导其流向实体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金融机构游离于实体经济基本面之外,大量发放次级贷款,通过金融衍生品过度包装,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让金融回归本源,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建设金融强国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文选》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讲话中强调,为了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金融强国重在推动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绿色经济等领域,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高质量金融服务重在服务民生。帮助小微企业、农民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发展。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金融需求。
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具备核心金融要素
(一)打造全球高效率金融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都是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金融要素。发展金融市场重在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促进全球资本向国际金融中心集聚,打造全球资本配置的枢纽。发展金融机构重在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推动金融机构全球布局,提高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文选》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但资金配置不均衡,融资结构不合理,可以说不缺资金缺本金,关键是提高融资效率,重点解决资金“苦乐不均”和“钱多本少”“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必须完善金融机构定位,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二)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金融强国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2024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达到64万亿元左右,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规模达3000亿美元左右,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篮子。《文选》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主权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提高市场信任度的过程,要通过改革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件事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不要操之过急,能干多少干多少,时机好就干得快一些,时机不好就干得慢一点,一切以我国发展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为依据。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可以稳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范围,稳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交易,推动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优化人民币离岸市场布局。
(三)参与引领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推动自身从国际金融规则接受者向国际金融规则贡献者、从国际金融体系参与者向国际金融体系引领者的转变。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更公平、更包容、更可持续的金融治理新体系。《文选》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资产泡沫积聚等问题。参与引领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改革重在完善多边金融机构改革,推动IMF份额向新兴经济体转移,推动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改革,建设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建立数字货币跨境流动监管协调机制,参与数字货币治理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规则话语权。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钰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