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当基金圈还在热议明星经理的年度排名时,根据新浪财经报道,一位曾掌管数亿资金的基金经理悄然转身,走进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办公室。
10月13日,罗欣药业(维权)宣布聘任姜英为新任董秘。这位拥有北大双学位、港大金融硕士的“学霸”,履历光鲜——国金证券出身,历任光大保德信、国泰基金分析师、基金经理。
但细看其投资成绩单,却难言亮眼:管理三年,三只基金全部亏损,累计回报最高也未能转正。这样的业绩背景,能否撑起一家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沟通的“第一窗口”?市场打了个问号。
从基金经理到董秘:是转型,还是退场?
姜英的职业路径看似顺风顺水:名校毕业,入行即进入公募核心投研岗位,最终升至基金经理。但在国泰基金的几年,却是“高开低走”。、
国泰基金前基金经理姜英
Wind数据显示,其管理的国泰中小盘成长任期回报-34.28%,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亏损12.48%,国泰金牛创新成长也录得-7.01%的负收益。三只产品管理时间均未超过三年,且均在其任内经历显著回撤。尽管有两只基金同类排名勉强进入前50%,但“跑赢同行却亏钱”的成绩单,难掩其投资决策在结构性行情中的乏力。
在基金行业,业绩是硬通货。连续亏损、任期短暂,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一次主动的职业跃迁,还是在业绩压力下的无奈退出?
董秘年薪百万?光环背后的现实落差
相比基金经理动辄千万的“年终奖”传闻,上市公司董秘的薪酬显得“接地气”。
以姜英的前任韩风生为例,其年薪从2022年的42万元,增至2024年的84.57万元,三年翻倍,但与顶级基金经理的收入相比,仍不在一个量级。
那么,为何还有基金经理选择“下嫁”?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公募行业内卷加剧,考核严苛,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董秘岗位虽收入未必更高,但工作节奏相对稳定,且身处上市公司核心层,有机会深度参与资本运作,长远看或有转型空间。对部分从业者而言,这不失为一条“换赛道”的出路。
但问题在于:一名未能为持有人创造正收益的基金经理,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公信力和投资者沟通能力,来胜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关键职责?
市场在看什么?专业能力还是人脉资源?
董秘不仅是“传声筒”,更是连接上市公司与数以万计投资者的桥梁。尤其是在注册制深入推进的当下,信息披露质量、舆情应对能力、资本市场叙事逻辑,都对董秘提出极高要求。
姜英的金融背景无疑是一大加分项,熟悉二级市场语言,理解机构投资者思维,这是许多传统董秘不具备的优势。
但反过来看,如果其投资履历经不起推敲,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水平的判断?
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但更看重结果。
姜英能否在新岗位上证明自己,不仅关乎个人职业转型成败,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基金行业人才流动背后的现实困境:当业绩无法支撑光环,光环还能走多远?
信钰证券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